简单来说,美国新泽西州有超过 100 万英亩的贫瘠松林,在密林深处有一片被称作翁斯哈特(Ong’s Hat)鬼城的隐秘区域,一个世纪前经历了严重的工业衰败,留下了散布的废弃城镇与腐烂工厂遗迹,以及一个无聊的当地传说: 来自 17 世纪的定居者雅各布·翁 (Jacob Ong)在与情人争吵后,愤怒地将帽子扔到了一棵树上。
在 80 年代,几位跨媒体艺术家以翁斯哈特鬼城与那顶传说中的帽子为背景,创作了一系列真假参半的阴谋故事,其中主题涉及普林斯顿教授、量子物理学、混沌理论、维度旅行、科学修道院、炼金术、人体实验等等。这个故事在之后数十年内,通过印刷品、广播、电视和数字媒体等多种形式被广泛传播,成为了早期互联网最为成功的都市传说与历史阴谋论之一。
虽然从现在看来,”昂格的帽子“故事本身十分荒谬,但对我们来说,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成功的原因:营造了惊人的真实感与神秘感。它们来源于两个方面:
一方面,故事中要存在大量的真实要素。是的,真理往往如此朴素。场景地点、历史背景、科学技术,故事中真实的要素越多,虚构的部分就显得越可信。此时若再点缀一些氛围佐料:昏暗的贫瘠荒林、颓败的鬼城遗址、神秘的科学修道院——不用担心,余下部分就交给观众狂野的想象力罢。
另一方面,故事的叙述方式要贴近真实的碎片化、多媒介情景。也就是说,它不能像一本小说、一部戏剧、一场电影一样,让观众于正襟危坐间提醒自己:”故事要开始了“。真实生活中的故事是碎片化、多媒介的,我们从他人口中、网络论坛上、电视新闻中、收音机里接收到一个又一个故事碎片,我们如侦探一般将所有线索贴于记忆之墙,拼凑出事件的全貌。
这些经验对于日后 ARG 的故事创作与叙事传播的影响非常深远。
《布莱尔女巫》病毒式电影营销的成功:为《野兽》ARG的出现提供了最直接的市场信心。
《女巫布莱尔》何许?伪纪录恐怖片的鼻祖,伪纪录片爱好者的耶路撒冷,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独立电影之一:35 页剧本,3 个演员,8 天拍摄,50 万美元的成本,全球 2.5 亿美元的票房收入,以及金酸梅奖最佳女主。
而这部电影的成功,只有一半来源于其本身,另一半来源于它的市场营销策略。
1999 年 7 月,电影上映前一个月,制片人凯文·福克斯 (Kevin Foxe)与公关公司 Clein & Walker 作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:通过互联网进行大规模营销。但他们选择的方式并不是我们如今所熟知 的买新闻头条、论坛热搜、植入 APP 广告,而是制作了一则人员失踪的假新闻,以及配套的一系列”官方网站“、”警方报告“、”新闻采访“、甚至跑到圣丹斯电影节上发”寻人启事“传单。
他们在”寻找“的,正是电影中的三位演员。电影剧情大致讲述了三位大学生徒步进入马里兰州的深山,拍摄有关”布莱尔女巫“当地传说的纪录片,并最终失踪的故事。凯文·福克斯天才般地将故事搬到了现实,通过各路媒体铺天盖地渲染三位大学生的”失踪“,再加上所谓”布莱尔女巫“的传说取材于真实地点,导致整个事件真假难辨,并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——这是所有商业营销的梦想。
因此,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认为,当两年后华纳与微软的天才们在为《人工智能》电影宣传绞尽脑汁时,脑海中一定闪过了《女巫布莱尔》营销大获成功的案例。